首页 >> 信息参考
2016年信息参考22期
文章出处:发布时间:2016-12-02
 

本期要目

解读十八届六中全会新提法”/沈传亮

六中全会公报六千多字,透露出很多重要信息,为今后一段时期之内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明确指导。

地王稀释股权,折射房地产市场分化增强/谭浩俊

仅仅在过去的一个月中,杭州、合肥等此前土地高热区开始集中出现转让地王项目股权、引入合作者开发摊薄风险的现象。

变老的中国要学会应对不生育文化/陶舜

不生育文化在中国已悄然形成,中国不仅应当尽快破除对自然生育意愿的人为限制,还应设法鼓励不想生育的人生育,找到应对不生育文化的方法。

见好就收,是人生大智慧/陈鲁民

见好就收,意思是说要掌握分寸,适可而止,不可过分。若把握不好分寸,该收不收,就会过犹不及,弄巧成拙,许多人的人生败笔都源于此。


目录

政治观察

解读十八届六中全会新提法”/沈传亮

世界政治“再权威化”现象值得关注/杨光斌

一把尖刀插在了欧盟的心脏/刘洪

财经广角

地王稀释股权,折射房地产市场分化增强/谭浩俊

增持黄金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要求/乔瑞庆

超越支付看中国版全球付”/舒圣祥

网络战面前中国该如何存在?/秦安

社会脉搏

变老的中国要学会应对不生育文化/陶舜

不能再对教育惩戒权避而不谈了/光明网评论员

禁办营利性民校之后 还需扶持非营利性民校”/熊丙奇

上门收垃圾是一剂推广垃圾分类的良方/孟木二梓

见好就收,是人生大智慧/陈鲁民


政治观察

解读十八届六中全会新提法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要的时代背景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正处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刻,为更好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聚精会神抓好党的建设。六中全会公报六千多字,透露出很多重要信息,为今后一段时期之内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明确指导。

  全会首次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要提法。像我们这样的大国、大党,要克服各种艰难险阻,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局面,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成就,实现了党和国家事业的继往开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已经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全会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立足历史、着眼当下、放眼未来的重大战略举措,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党和国家根本利益所在,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具有重大的深远影响。这一提法对于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具有重大意义。历史证明,有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才能带领广大人民团结一心、克服困难、赢得胜利。

  全会公报对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特点作了新概括:一是,管党治党的方法是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二是,管党治党的路径是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三是,管党治党的重点是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

  对关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的提法进行了丰富和完善,增加了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实际上形成了两个关键的提法。这两个关键存在内在的递进逻辑,第二个关键是对第一个关键的深化和展开,集中点明了如何做到关键的问题。表明只有从严管党治党,才能办好中国的事情,才能体现党的关键性,发挥党的核心作用。

  对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提出了四个着力、一个局面,明确了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大方向,即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着力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着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着力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努力在全党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党的建设永远在路上。针对社会上有人错误地认为中央管得太严了,要松一松;迈的步子太大了,要收一收等问题,必须重申管党治党,必须严字当头,把严的要求贯彻全过程,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沈传亮/中央党校党史部教授)

——据新华网1031

世界政治“再权威化”现象值得关注

  在民主政治时代,谈权力和权威似乎有点不合时宜。权力是一种强制性力量,被美国的“冷战政治学”改称为“威权”;而权威则被刻画为人们自愿服从的权力。但在很多时候很多地点,没有强制性权力就不会有所谓的自愿服从,因此很多国家的权威都是以强制性权力为后盾的。在民主的“第三波”退潮之后,无论在转型国家还是在老牌西式民主国家,均出现了不容忽视的“再权威化”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是转型国家的政治“再权威化”非常普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俄罗斯。普京掌控大权马上20年了,因此他最遭西方人的恨,被扣上“独裁者”、“普京式民主”等一大堆帽子,但俄罗斯人民却一如既往地爱戴这个领导人。与俄罗斯相似,从前苏联分裂出来的国家,比如白俄罗斯和中亚一些国家,都被西方国家称为“选举式威权主义”。有趣的是,这些国家转型总体顺畅,并没出现多少政治动荡和流血事件,但无效的民主让老百姓难以忍受,因此不约而同地走向“再权威化”。对于很多转型失败的国家而言,重回权威政治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比如“阿拉伯之春”后的埃及回到军人政权,温和的泰国军人也在和平政变中掌权。非洲一些国家自不待言,军阀政治比比皆是,有些国家的总统和副总统居然各自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因为这些国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由部族组成的。

  其次是西式民主国家的“再权威化”现象。如果说转型国家的权威化政治可以理解,那么一些西式民主国家也在谋求权威化政治就有些让人费解了。比如,韩国总统朴槿惠在被最近的“闺蜜干政”事件弄得焦头烂额之前,曾说要在任内完成修宪,改变总统不可连任的宪法规定。朴槿惠抱怨韩国总统任期太短,羁绊太多,导致政纲难施,当时大部分韩国民众对此都表示支持。而在东亚老牌民主国家日本,联合执政的自民党刚刚修改了党章,党魁任期从“最多两届6年”延长为“最多三届9年”,这显然是为日本首相、自民党总裁安倍晋三量身定做的举措,以实现自民党的长期执政。实际上,韩日两国的这些举动都可被视为对权威政治的渴求。

  还有一些求权威政治而不能的国家。想拥有更多权威的西式民主国家何止这两家,难道乱哄哄的巴西不想要一个更有权威的政府?被称为“否决型政体”的美国又何尝不想自己的政府有权进行更有效率的施政?《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曾撰文称,希望“美国能做一天中国,哪怕仅仅一天”,那样的话美国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确实暴露了美国政治体制的内在性问题。被自己标榜为“民主灯塔”的美国,已经因为政党政治极端化、利益集团操纵和政治司法化(政策靠打漫长的官司去执行)而变得困难重重,这使上台之初被寄予厚望的奥巴马总统难以作为。美国人真的会喜欢这样的民主吗?只要看看2016年的美国大选,就知道美国民主的糟糕现状了。两党候选人的比差比烂告诉世界,“否决型政体”还将继续,“灯塔”已经黯然失色,甚至正在失去其道德高地的优越感。

  转型国家和老牌西式民主国家的故事告诉我们:好的政治必须是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均衡,也即民主与权威之间的均衡。没有民主的权威是不合时宜的,必须被抛弃;没有权威的民主则是不可治理的,因而也是不可欲求的。自古以来,政治的不变之义就是实现“共同体的善”即“善治”,目前世界政治中的“再权威化”现象是不是在回归本来意义上的政治?(杨光斌/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据《环球时报》119

一把尖刀插在了欧盟的心脏

  一把尖刀插在了欧盟的心脏。这句话是欧盟前贸易专员曼德尔森说的。因为欧盟与加拿大谈判多年达成的自由贸易协定(CETA),欧盟28国中27国都同意了,但因为比利时一个地方政府的反对,竟然处于崩溃边缘。加拿大国际贸易部长欲哭无泪,欧盟28国领导人束手无策。

  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说,该事件真是令欧盟领导人蒙羞。他们本来还雄心勃勃,希望与加拿大的这个新一代贸易协定,能为全球树立一个标杆,并为将来与美国达成更大的贸易协定铺平道路

  愤怒的曼德尔森,由此对欧盟贸易政策开火欧盟的贸易政策无法在这样的世界生存,即贸易协定必须由欧盟所有国家的议会以及下级立法机构通过民主化表决后才能生效。曼德尔森说,这是插入欧洲贸易政策心脏的一把匕首,这样的政策必须恢复至由欧盟胜任机构独家决定。

  对CETA的,是比利时的瓦隆大区。比利时在行政划分上包括弗拉芒大区(荷兰语)、瓦隆大区(法语)和布鲁塞尔首都大区(双语)。对于这个自贸协定,瓦隆大区的议员们认为,CETA将破坏劳工、环境和消费者标准,对跨国大公司有利,对小企业是噩耗。尽管比利时政府同意该协议,但瓦隆议会拒绝让步。最终的结果,就是只有350万人口的瓦隆地区,让欧盟和加拿大达成的自贸协定,有胎死腹中的可能。尽管根据欧盟和加拿大的相关预测,CETA将消除两大经济体间98%的关税,并促使双边贸易额增长20%,对小企业其实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瓦隆的坚决说,其实背后就是西方愈演愈烈的反全球化浪潮。这其实也为欧盟另两个重大贸易协议投下了阴影。一个是欧盟与美国正推进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这也是奥巴马政府拟议中的未来欧美经贸支柱协议,但反全球化的浪潮,让这一协议前景相当黯淡。另一个则是英国退出欧盟的协议,英国在对欧盟羞辱之后,还想尽可能在分家中谋求好处,注定是空梦一场。

  欧盟领导人很头疼,奥巴马日子也不好过。为达成《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奥巴马可谓使出了洪荒之力,甚至暗示该协议是重返亚洲应对中国的重要武器,但美国国内对全球化的质疑,已让这一协议束之高阁。考虑到两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和特朗普都对该协议明确表示了反对。这一奥巴马执政以来花费心血最多的自贸协议,将很可能最终付诸东流。

  多个国家艰难谈判达成协议,但个别政治家乃至个别地方政府的反对,就导致整个自贸协定破产。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国家强大的反全球化浪潮;另一方面则是这些国家决策机制的弊端,民主看似得到了有效落实,但却造成了政策上的拖沓、扯皮乃至空转。

  这其实正是曼德尔森的愤怒之处。布鲁塞尔的FTI Consulting高级顾问约翰·克兰西也斥责,瓦隆议会的政治秀损害了欧盟的信誉。潜在的负面影响巨大,当然包括对未来英国退欧后欧盟-英国贸易协定的影响。

  一把尖刀插在欧盟的心脏,欧盟除了捂住伤口感受痛楚外,别无他法!(刘洪)

——据《经济参考报》1027

财经广角

地王稀释股权,折射房地产市场分化增强

  近期,22城密集出台调控政策,转变了房地产市场预期,使今年前三季度拿高价地的企业压力陡增。仅仅在过去的一个月中,杭州、合肥等此前土地高热区开始集中出现转让地王项目股权、引入合作者开发摊薄风险的现象。如信达地产今年527日拿下的总价高达123亿元的全国总价地王——杭州滨江奥体地块项目,目前信达资产的股权已被稀释至50%,而融创中国和滨江集团则分持40%10%的股权。

  要知道,在争当地王时,这些房企是何等的风光,但是仅仅过了几个月,就玩起了稀释股权的手法。显然,这有点儿打脸的感觉。虽然尚不清楚地王稀释股权的转让价格,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绝对不会是赚钱转让,而极有可能是低于地王价或同价格转让,不然,是很难找到受让者的。

  可以看出,稀释地王股权的房企,要么是没有市场经验的新贵,如信达地产;要么是经济实力不够强大、资金链原本就比较紧张的房企,如绿城、文一等。而这些房企稀释地王股权的主要目的,就是减轻现金流压力,避免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问题。

  在争当地王的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其实并不具备相应的实力。它们只是没有想到,楼市调控会来得这么快,且严厉而果断。不仅22个城市集中出台楼市调控政策,而且金融、证券等也都纷纷对房企收紧政策,抬高融资和再融资的门槛,从而导致企业的融资渠道被大大压缩,融资能力显著降低。殊不知,房企玩儿的就是资金,资金一收紧,那些原本就实力不够的房企,便只能被迫缴械,不得不通过稀释股权的方式来缓解现金流压力。

  不过,那些真正有实力的房企并不会采取稀释股权的方式。这些房企原本资金成本就较低,且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因此,它们不需要通过稀释股权来维持现金流平衡。而一线城市之所以尚未出现稀释地王股权的现象,除了一线城市的地王大多是由大型房企所摘得之外,更主要的原因还是房企对一线城市的房价信心较足,不会轻易稀释股权。

  如果短时间内政策上没有做出调整和松动,可以预期,新一轮房企整合或将再度出现,房地产市场的分化现象将进一步加剧。有实力的房企将通过受让股权,对中小房企形成牵制,迫使后者做出更多的股权转让行为。换句话说,第一步是稀释地王股权;接下来,还有可能转让企业股权,形成大鱼吃小鱼的格局。大房企越做越大,小房企土崩瓦解。

  俗话说,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房地产市场也应当按照这样的规律进行。要知道,如果市场不来一次较为彻底的整合,不对那些投机者形成挤出效应,楼市就不可能步入平稳有序的发展轨道。反过来,如果能够形成对中小房企的挤出效应,市场的稳定性就会增强,房企争当地王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

  显然,这是对楼市调控政策的考验,也是对管理者智慧与能力的考验。必须看到,楼市调控政策刚刚执行没有多长时间,就已经出现地王稀释股权的现象了。如果楼市调控政策能够继续执行下去,那些缺乏资金支撑的中小房企,一定会因为资金问题而退出市场,或成为大房企的腹中之物。

  我们担心的是,相关地方政府会不会出于自身利益和防范风险的需要,在中小房企遇到资金困难时出手干预;而金融机构会不会为了防范风险,再次在信贷资金的投放方面给中小房企以暗中支持。一旦这样的现象出现,楼市调控又将陷入反复,最终会导致调控失败。这就意味着,管理层必须加大监控力度,防止相关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干预楼市调控,影响调控的效果。只有按照市场规律去整顿治理,更多地发挥金融杠杆的作用,才有可能让房企真正感受到威胁,使其消除侥幸心理,从而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谭浩俊/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

——据中国经济网116

增持黄金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要求

  10月份,我国黄金储备5924万盎司,较9月的5911万盎司增加13万盎司,自去年6月份以来,我国黄金储备仅有一个月维持不变,其他月份均有环比增长。

  黄金是硬通货,这是基本常识。然而,纸币产生后,黄金的货币功能基本被取代。黄金仅仅作为投资品存在。而在金融投资品大为丰富的时代,黄金又似乎未必是最受追捧的投资品。2013年,中国大妈买黄金被套,被很多所谓的投资专家耻笑。然而,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也?大妈们买黄金,压根就没有投资的功利念头。黄金储藏手段的货币职能才是大妈真正看重的。削尖脑袋的投资者把黄金看成盈利工具,而中国大妈们则把黄金看成是终极货币。

  货币天然是金银。这是铁定的真理,纸币作为信用货币,一定条件下,可以执行货币的职能,但终究代替不了货币本身。战争、通货膨胀、信用危机等因素都会导致纸币贬值。一旦纸币贬值,它就无法再有效执行货币的职能。此时,黄金的货币属性会真正得到体现。因而,没有黄金支撑的纸币,是信用不足的货币,很难代替黄金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诚然,纸币充当世界货币,需要满足许多条件。但可以肯定的是,巨额的黄金储备是一国纸币充当世界货币的必要条件。拥有巨额黄金储备的国家的纸币未必是世界货币,但没有巨额的黄金储备,该国的纸币一定无法成为世界货币。

  没有黄金作为支撑,任何纸币都难以坚挺。美元很牛吧?可是,不要忘记,美国是黄金储备第一大国。而且其黄金储备第一的位置,至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撼动。如果没有巨额的黄金储备,美元还能那么牛吗?三个字,不可能。黄金是美国人对美元信心的支撑。

  人民币要走出去,要成为世界货币,中国就要不断地增持黄金,逐渐增加黄金储备。不要因为某些人认为中国大妈炒黄金被套,就进而认为黄金不重要。黄金很重要,无论对家庭而言,还是对国家而言,黄金都是真正的储藏手段。黄金是人民币国际化极其重要的支撑。中国应该在黄金价格走低时,在不拉高金价的前提下,买入黄金。(乔瑞庆)

——据红网119

超越支付看中国版全球付

  1024日,拉斯维加斯全球支付行业峰会Money20/20上,蚂蚁金服国际事业部总裁道格拉斯·费根宣布:支付宝与美国最大的商户收单机构First Data和美国最大的支付读取器制造商Verifone正式达成合作。

  作为全球最高端的支付和金融服务创新行业会议,Money20/20过去一直是欧美企业的天下,此番第一次为一家中国企业站台背书,消息迅速引爆了北美当日媒体,许多美国消费者在推特上感叹支付宝终于全面进入美国,完成其全球收全球付网络最后一块拼图。对于买遍天下的中国游客,最直接的好处是,他们将不再为换汇而发愁,可以直接用支付宝购物。

  对于4.5亿支付宝用户来说,这当然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带个手机就可以出国了。但事实上,超越支付宝全球收全球付这样一家企业的战略布局,更应看到的是国内支付企业全面打通北美市场的战略意义。从这个角度也更能理解为何美国人在推特上的一片惊叹声。

  事实上,支付宝打通全球最重要经济体的移动支付市场,不仅为消费者和用户带来实质性的利好,也为中国新金融企业收纳国际市场全面打通了道路。以移动支付为核心特色的中国新金融业,已经成为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领先地位和国际话语权的产业,但这种创新的产业模式仅仅在中国市场落地生根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美国这个全球最核心的经济体站稳脚跟,才能真正确立其国际话语权。

  回到所谓的新金融产业,当然是相对旧金融而言。用马云的话说,过去的金融支持了传统工业发展,符合典型的二八理论。而未来,新金融将支持八二理论,支持80%的小企业、年轻人与消费者。从这个角度说,其意义不仅是方便中国游客买全球那么简单,而是普世的。

  此前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认为,数字化支付的好处远远超出发达经济体许多人所认为的技术带来的便利。数字化金融服务可降低汇款、支付和收款的成本,对于新兴市场的贫困人群极具好处,并可推动金融发展,有助减少对汇款透明度和可追踪性的担心,由此而增强金融包容性。

  在今天,互联网已经没有边界,所有行业都可以触网。甚至有人说,互联网终究会消失,因为网络将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中国要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提高国际话语权,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可以说,中国移动支付企业率先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伴随着经济增长新动能共识的凝聚,数字经济在未来必将如影随形,深刻改变每个人的生活和周围的世界。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移动支付企业的出海战略,早已超出了企业战略本身。(舒圣祥)

——据《经济参考报》1028

网络战面前中国该如何存在?

  近日,一场始于东部的大规模互联网瘫痪席卷全美,美国公共服务、社交平台、民众网络服务器等都遭到前所未有的严重攻击。其后,美国方面宣称网络司令部下属的133支国家网络任务部队已经全部具备初步作战能力。当前的网络威胁防不胜防,即便是拥有强大网军的美国也可能顾此失彼。作为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的网络大国,中国该从中汲取什么经验?网络大国如何才能升级为网络强国?

  以更大的时空维度看待此次网络风波,可以清楚地发现,网络空间正在演变为国际博弈主战场。此番美国网络大规模瘫痪之前,恰好是美官方公开报复俄罗斯网络攻击的白热化时期。美国副总统拜登直接放话:我们会在我们选择的时间并会在产生最大效果的条件下向俄传递一个信息。只是话音刚落,美国便遭遇了空前的网络瘫痪。有分析认为,这种攻击有在更大范围内蔓延的趋势。由此可见,网络空间并不太平,一些国家早已蓄势待发,不仅仅是打嘴仗,更多是在默默地打实战。

  网络战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必须要有战斗的准备。从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这关键一跃如何实现?

  首先还是要解决认识问题。我们不仅要始终保持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的战略认识,而且要看到网络安全已经成为最大的民生问题。面对网络威胁,小到个人、大到国家,谁也无法独善其身。只有举全国之力、聚全民智慧,全面提升蕴含于网络空间的新质生产力、文化力、国防力,才能为从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奠定基础。

  除此之外,我们更要把网络强国建设放在中华民族复兴大格局中统筹:

  善于开拓治国理政的新格局。网络时代,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我们要主动顺应这一趋势,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网络空间协同治理,在网络空间和通过网络空间提升治国理政水平,提升综合国力。

  积极抢占国际竞争的新高地。在这场事关中华民族崛起的网络空间竞争中,我们必须摒弃传统思维模式,倡导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安全,加快提升我国对网络空间的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

  切实认清军民融合的新需求。由于网络空间的特殊性,这些领域呈现军地交织、军民复用的复杂局面。把网络空间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形成网络空间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应该成为从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的基本策略。(秦安/中国网络空间战略研究所所长)

——据《北京日报》112

社会脉搏

变老的中国要学会应对不生育文化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在以惊人的速度崛起的同时,中国(人)在迅速地变老。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中国35%的人口将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专家指出,中国的老龄化拥有两个世界第一:一是老龄人口数量世界第一;二是老龄化速度世界第一。

  目前中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第四次中国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中国老年人口结构仍以中低龄为主,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占56.1%70-79岁的中龄老年人占30%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仅占13.9%。但是,再过10年,中高龄老年人比例将明显上升,养老问题会更加突出。而且,很多老年人只有一个孩子,而他们的孩子也会逐渐步入老年,两代人的养老问题可能形成乘数效应。

  老龄化基本原因就是人口寿命增加和低生育率。殷鉴不远,日本已多年深陷少子化、老龄化泥潭,日本少子化担当大臣森雅子在2013年时甚至称少子化为日本国难。如今日本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历史最高值——27.3%

  不妨看看日本社会的日常:健身房和钢琴培训超过一半的会员是65岁以上老人,餐厅多是适合老年人的菜,容易嚼;为方便老年人购买一次性尿不湿,店里的存货堆积如山,怕老人拎不动,便利店还提供配送服务。出租车司机几乎都是老大爷,家政服务员基本也是老太太。65-69岁的老年人有一半左右还在工作。人人都会老,但从国家和社会的宏观角度看,一个社会缺少年轻人口,注定缺乏生机与活力。

  与日本不同,中国的老龄化浪潮来得比日本晚些。中国人的预期寿命只有76岁,世界排名还不算高,其对老龄化进程的作用还小。目前中国老龄化的最主要原因在于生育率的长期低迷。全面二孩在部分地区遇冷也或多或少地证明,除了政策因素,一种低生育文化已经形成。

  20年前,日本就已实施刺激生育的政策,比如建立育儿休假制度,普及对伤病儿童的护理休假制度,扩增托儿所等育儿设施以及加强婴幼儿和孕产妇保健服务等。甚至出台《少子化社会对策基本法》等法律鼓励生育。从20104月起,日本抚养15岁以下孩子的监护人每月可获1.3万日元儿童补贴。日本各级地方政府还会普遍发放生育和入学祝贺金,第一个孩子一般为数万日元,第二个孩子则增至数十万日元,孩子越多祝贺金越高。至于幼儿园的费用,则孩子越多收费越低,甚至免费。一些大公司也为鼓励员工生育实行3年产假制度。

  然而,上述措施收效甚微。公众价值观已经多元化,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即使有政府支持,养孩成本仍然高企。日本工会总联合会曾称,40%怀孕女性的育儿休假落实不了,不要说生育率了,连结婚率都很低。

  值得警惕的是,不生育文化在中国也已悄然形成。中国不能走日本的老路,刺激生育率的政策措施应该做得更完善,这就要求不仅应当尽快破除对自然生育意愿的人为限制,还应设法鼓励不想生育的人生育,找到应对不生育文化的方法。

  人口政策应该知行合一,不能拖延,因为人口老龄化有一定的惯性和周期性。总而言之,中国在变老,造人当及时。(陶舜)

——据《中国青年报》113

不能再对教育惩戒权避而不谈了

据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教育体育局官方微博消息,日前,有网友在微博上反映宿州三中高一(18)班学生“集体下跪”,区教体局获悉后立即进行调查了解。经查,该班班主任顾老师让学生蹲着听英语听力,有几名学生因蹲着不舒服,就更换姿势,有的坐在地上、有的跪着,并非网友所言的“集体下跪”。

  真相当然不能靠“脑补”。根据官方通报,此事中还有下面这些值得关注的细节:当天晚自习,班主任顾老师(20169月新招录教师)安排课代表放英语听力后,回办公室分配学习小组名单;班级纪律有点乱,于是英语课代表就到办公室找顾老师;顾老师回到班级强调自习纪律,班级仍安静不下来,最后才让学生“蹲着听听力”。

  “真相反转”或者“真相上妆”的故事,在碎片化传播的今天并不鲜见。究竟是罚跪问题还是姿势问题?真相不甚明朗的时候,旁观者确实很容易闹误会。平心而论,下午6点多的晚自习,估计早过了8小时工作时间。如此兢兢业业,并未撒手不管,如果当真只是惩戒调皮学生“蹲着听听力”,似乎也不是多大的罪过。

  面对班级秩序混乱的现实,一个新晋年轻教师,除了选择谦抑有度的惩戒方式,还有更好的选择吗?和风细雨不是万能的,要不然,反腐倡廉就无须法治兜底;戒尺棒喝更是万万不能的,伤身伤心,风险系数太大。这个时候,撒手不管似乎是最安全的,却又悖逆教师的职业操守。可如果无视秩序与纪律的学生都不能适度惩戒,那么,教育者拿什么管得住“熊孩子”?

  我们当然不是为虐心虐身的体罚背书,但下面几个疑问,还是令人如鲠在喉:第一,面对秩序与规则问题,作为管理者的教师,还有没有杀手锏可用?第二,不是有偿家教忙着挣钱,晚自习还在管理班级,这样的“师德师风”,需要严肃处理吗?如果不能明确区分正常管理与过度体罚的界限,那么,教育教学中的“德”在哪里、“风”在何处?

  在鲜活的教育版图上,“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样的鬼话,既不符合辩证法,也成为基层教师的梦魇。这些年,中国基层教育充斥着“你最好”、“你最棒”的蜜糖之语,弄得西方教育很是哑然——人家刚刚开始反思人本教育中惩戒权的缺失,我们反而干脆利落地拱手将惩戒丢进了历史。《中国教育报》不久前曾刊载过下面这组数据:在一项面向某地400多名中小学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对于“您赞成对违规学生实施惩戒吗”,选择“赞成”的教师占98.7%;对于“您认为教师有惩戒权吗”,选择“有”的教师占95%。很遗憾,被问及“学生违规时,您会实施惩戒吗”,只有26.9%的教师选择了“会”。没人知道,他们“不会”的时候,选择了怎样的教育作为。

  若说以上数据还仅仅是个“表征”,内里隐喻的逻辑早已发人深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城镇化进程中西部底层孩子阶层再生产发生的日常机制及策略干预研究》课题组就认为:从“直接惩戒”到“间接惩戒”进而走向“故意无视”的冷性暴力,折射出底层乡校在村落教育变迁中对学生管理的无奈。“社会资本对教育惩戒权胜利的背后,并不意味着家长对学校的胜利,因为最后的吃亏者往往依然是学生。”自城市到农村、自重点校到普通校,教师对教育惩戒权噤若寒蝉,最后,知难而退、撒手不管,已经成为现实中的次坏选择。

  在殷商甲骨文中,中文“教”字是三个组成部分:爻,算筹;子,孩童;攴,手持鞭子、棍杖的师者。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适当的惩戒不仅是老师的权利,更是老师的义务,不了解惩戒,老师就放弃了一部分自己应尽的职责。”这些年,舆论鼓呼师道尊严,但师道尊严其实来自下面这个古老的逻辑链:“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礼记·学记》)师傅严格不起来,教育终究是软骨的。今天,法治环境更为清朗,教育制度更为健全,在赏识教育一路跑偏之后,是该让教育惩戒权回归到中国教育的日常了。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完整的教育体系,一在知识,二在规则。尊师重教、教育深改,不妨早日从重估惩戒权的归位开始吧。(光明网评论员)

——据光明网1027

禁办营利性民校之后 还需扶持非营利性民校

  营利性民办学校想进入义务教育领域,或将受到限制。1031日,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三审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草案,增加规定:不得设立实施义务教育的营利性民办学校。这一规定是在草案二审稿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可以自主选择设立非营利性或者营利性民办学校规定基础上增加的。

  营利性学校的一大特点是自主开放定价,从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办学逻辑分析,注册为营利性、不享有国家补贴的学校,是完全可以自负盈亏的,受教育者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自主选择,但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如果一地的优质小学、初中,都逐渐集中在民办教育领域,而后实行天价收费,会不会引起社会舆论的严重反弹?会不会因民办学校的资金优势,导致公办和民办的办学质量差异越来越大,各地择校热越演越烈?

  发展义务教育首先要强调国家责任,而在国家保障公共义务教育资源基础上,民办学校的重要作用是给部分受教育者提供差异化的教育选择。一些人担心禁止营利性民办学校后,义务教育资源会更紧缺。基于这一考量,如果此次议案通过,在明确不设立实施义务教育的营利性民办学校之后,如何吸引社会力量进入义务教育领域,促进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发展,是立法更需要关注的问题。

  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民办教育领域,同时保证非营利性办学属性,发达国家有可资借鉴的经验。日本和德国等国,对民办学校都有政府财政支持,包括给民办学校一样的生均拨款,并给民办学校免税、减税的政策优惠。这吸引关注教育、希望推动国家教育发展的企业、机构和人士进入民办教育,他们虽然不能通过举办学校赢利,却可通过举办学校实现自己的教育价值追求。这其实是我国民办教育举办者最需要形成的价值观。对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我国应该有更大力度的支持。

  其一,要立法明确把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纳入财政保障,即给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一样的生均拨款。此前,我国已经在统筹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时,明确给民办学校一样的生均公用经费。这还不够,应该把生均事业经费也纳入。这样,不管受教育者在公办还是民办求学,享有的国家教育资源是一样的,而民办学校在获得财政拨款后,可以降低学生的学费标准,同时有更多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有国家财政拨款加学生学费收入,民办学校会更有条件办出特色,同时也和公办学校展开公平竞争。

  其二,要给民办学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释放学校的办学活力。逐利其实只是部分民办学校举办者的追求——希望通过办教育挣钱,除此,办好学校,给学生更好的教育,应该是民办教育者更重要的追求。这就需要给学校自主权,如此才能吸引更多有教育梦想者举办民办教育。

  事实上,近年来,已有一些企业、机构,明确采取公益模式,举办民办教育,比如有企业就捐赠资金,成立教育基金,然后由基金会举办学校,学校的所有收入,包括学费、政府拨款、社会捐赠全部进入基金会,增值部分也用于投入办学,由基金会成立董事会,由董事会聘请校长,学校实行现代治理。这无疑体现出民办学校更大的价值,企业和个人也在举办这类民办学校中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因此,不设立实行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貌似使社会资金进入这一民办教育领域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但影响的只是逐利的资本,如果国家能完善对这类民办学校的支持、促进措施,那非营利性民办义务教育会带来教育的新气象。(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据《羊城晚报》113

上门收垃圾是一剂推广垃圾分类的良方

  记者近日从城管部门了解到,南京首试沿街垃圾定时上门收集。目前,秦淮区、鼓楼区部分道路沿街店铺,已由保洁员每天定时上门取件式收垃圾,做到了垃圾不落地

  很显然,上门收垃圾这种方法对改变城市环境确实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不仅可以解决垃圾乱堆乱倒问题,减少垃圾对地面的污染,而且还一举解决了垃圾存放时间过长造成的异味、蚊蝇等问题,使城市的环境卫生面貌有一个质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所以受到欢迎,原因就在于政府为百姓提供了一种上门服务,这对很多人来说完全是一种全新的体验,而这种服务其实还是一剂化解垃圾分类推广难的良方。

  实际上,从2000年起,我国就在北京、上海等8个城市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可16年来这项工作还是没有多大进展,垃圾分类始终处于有名无实的尴尬境地。在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时,有人认为是政府缺乏必要的指导,才使得民众至今还不会将垃圾分类;还有人将其归咎与相关城市对推行垃圾分类准备不足,才使得这项工作一直停留在做表面文章的阶段。

  毋庸讳言,这些分析都很客观,也确实是推广垃圾分类工作的症结所在。不过,在笔者看来,这些其实都是表面原因,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相关部门只有垃圾分类的要求而没有为老百姓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一个绕不过去的事实是,推广垃圾分类,老百姓首先就要在家里将所有垃圾分好类,可现在老百姓家里既没有地方堆放垃圾,又没有合适的容器存放垃圾,可以说从源头上就根本不具备垃圾分类的条件,这叫老百姓如何是好呢?结果只能是你喊你的,我做我的,垃圾分类工作始终原地踏步也就毫不奇怪了。

  实际上,在国外很多分类垃圾都是提供上门服务的,比如日本每个家庭里都有一张垃圾回收时间表,上面清楚地写着每天回收垃圾的种类和时间,而垃圾公司上门回收时间也非常准时,整个过程非常清晰、流畅,服务非常到位,这样民众自然有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现在,南京开始试点上门回收垃圾的工作,这与日本上门回收分类垃圾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为民众提供上门服务,如果再进一步,像日本那样把每天上门回收的时间及回收何种垃圾印成分类垃圾上门回收表,那老百姓显然没有任何理由拒绝垃圾分类,推广垃圾分类岂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一句话,推广垃圾分类难,其瓶颈不是老百姓不给力,而是在于相关部门的服务不到位,如何化解这一瓶颈,南京这种上门回收垃圾的做法无疑是一剂良方,值得各地城管、环卫等部门好好反思和借鉴。(孟木二梓)

——据东方网118

见好就收,是人生大智慧

  里约奥运会上一炮打红的洪荒少女傅园慧,因其与众不同的谈吐,夸张讨喜的表情,成了一时风头无二的超级网红。可是,她一次次地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在媒体上,就让人有点厌烦了,网上已有人说她是装疯卖傻。毕竟,审美、审丑都会疲劳,审怪也是如此,时下最需要提醒她的是这样四个字:见好就收。

  见好就收,意思是说要掌握分寸,适可而止,不可过分。若把握不好分寸,该收不收,就会过犹不及,弄巧成拙,许多人的人生败笔都源于此。

  炒股是个了不起的学问,有关研究专著多到不可计数,各种理论高深莫测,但说到底,其实就是四个字:见好就收。可是,由于人们与生俱来的贪欲,炒股时很难掌控好一个恰当的度,总想在股票的最高点上出手,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结果,因为不肯见好就卖,一旦风云突变,反被死死套牢。然后就是后悔不迭地自责:我要是某某点出来就好了,我要是不那么贪就不会被套了。

  见好就收的近义词,文雅一点叫适可而止,粗俗一点叫就坡下驴。古人还有更具体的说法,清人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就记了个四不尽,即功不可立尽,官不可做尽,恩不可市尽,寇不可杀尽。后人又补充了新四不尽,即才不可露尽,情不可用尽,财不可发尽,福不可享尽。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做事要留有余地,见好就收。

  就说这财不可发尽吧,发财是好事,谁和钱也没仇,但也要适可而止,见好就收。这是因为,有钱大家挣才是长久之道,自己发财,也要让人家发财,红顶商人胡雪岩说得好: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再者说,钱是挣不完的,如果有了一个亿,还想挣十个亿,当了中国首富,还想当亚洲首富,那日子并不好过。再说福不可享尽这一条。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享受生活是人生追求的重要目标,但也不能过分,更不能骄奢淫逸,穷奢极欲。如果无节制地纵情声色犬马,斗富比阔,一掷千金,花天酒地,夜夜笙歌,结果必然是掏空了身子,败光了家产,扭曲了灵魂,虚度了时光,透支了生命,失去奋斗目标,成了百无一用的饭囊衣架。从大处说,这一代人也要在享受上有所节制,给下一代人留有发展的余地,切不要鱼捞完,树砍光,矿采尽,给子孙后代留个烂摊子。

  见好就收,需要头脑清醒,自制力强,豁达淡泊,有大局观。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再次夺冠,神州欢腾,举国同庆,上上下下都对女排精神赞不绝口,好评如潮。主教练郎平却显得异常冷静、理智,波澜不惊,在出席过几次庆祝活动后,她面对络绎不绝的采访、活动邀请,果断地要求队员们,见好就收,不要再沉溺于胜利的鲜花和掌声中,该练了。

  见好就收,凡事留有余地,决不做尽做绝,是人生大智慧。(陈鲁民)

——据《解放日报》1110

版权所有:中共江门市委党校 联系地址:江门市蓬江区农林横路11号
备案编号:粤ICP备14002492号 粤公网安备: 44070302000670
技术支持:广东迪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